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fā)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fā)會、綠會)國際部從世界知名期刊獲悉一文《臭氧層的消耗會導致天氣異常(L’appauvrissement de la couche d’ozone provoque des anomalies météorologiques !)》。綠會國際部現將該文整理編譯如下,供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每年的7至9月,南極上空的臭氧層都會形成一個空洞。最近,研究人員注意到,北極臭氧層的枯竭對北半球的氣候有著嚴重的影響。
正常情況下,臭氧層——它的名字來源于臭氧分子(la molécule d’ozone)——在10到50公里的高度上形成一層覆蓋層。它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線輻射。每年,來自工業(yè)部門的化學物質通過高空云層到達南極,侵蝕這一保護性覆蓋層。
北極地區(qū)幾乎也是如此。然而,由于那里的溫度變化更大,那里臭氧層中出現空洞的情況更為罕見。盡管如此,北極地區(qū)在1997年和2011年已經經歷了臭氧消耗。到2020年,還觀察到一個3倍于格陵蘭島面積的空洞。
臭氧消耗:對北半球氣候有什么影響?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l'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Zurich )的研究人員分析了過去40年的數據。他們的目標是什么?研究臭氧消耗對北半球氣候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結果發(fā)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雜志上,并得出結論:在春季臭氧層嚴重枯竭的年份,幾周后南歐和歐亞大陸出現了溫暖和干燥的條件,北歐出現了大量降水。
其他計算機建模也強調了其他影響。臭氧層的進一步消耗推遲了春季極渦的衰減。這個低壓區(qū)位于平流層,海拔15-50公里,由強風維持。這種現象每年秋天在北極上空發(fā)生。
這項研究的一位作者解釋說:“臭氧的破壞只有在足夠冷的時候才會發(fā)生,而且平流層中的極渦很強?!?/div>
臭氧通常吸收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從而使平流層變暖,并有助于在春季扭曲極地渦旋。但如果臭氧減少,平流層就會冷卻,漩渦仍然是固體。研究人員說,極渦的長期存在可以解釋觀測到的溫度和降水異常。
臭氧層恢復非常緩慢
科學家估計,臭氧層要到2060年或2070年才能完全恢復。破壞它的物質包括氯氟烴(CFC)或哈龍(halon)。后者是指含有氯、氟或溴的物質。然而,這些物質被1987年簽署的《蒙特利爾議定書(le protocole de Montréal)》禁止。然而,這些污染物的使用壽命很長。它們可以在大氣中持續(xù)50到100年。
因此,研究人員說,未來仍將發(fā)生嚴重的臭氧破壞事件。這將繼續(xù)對全球氣候產生影響。他們認為有可能提高模型的預測能力。怎么辦?多虧我們有了臭氧層狀況的更準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