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22年,聯合國召開了三場與氣候相關的重要峰會,即6月的海洋大會、11月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以及12月的生物多樣性大會。每場會議都在推進保護環(huán)境的國際承諾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剛剛過去的2022年也是氣候變化造成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的一年。8月,乍得遭遇歷史性洪災,超過34萬人受到影響。10月,聯合國難民署宣布,受10年來最嚴重的洪水影響,非洲西部和中部約有340萬人需要援助。
據世界氣象組織數據,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3種主要溫室氣體的大氣水平在2021年均創(chuàng)下新高,這還是在全球經濟低迷、經濟活動受到限制的背景下出現的,如果世界走出疫情恢復正常社會活動,主要溫室氣體的排放恐怕還會比現在更多。目前的氣候危機導致自然災害頻發(fā)、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病毒肆虐、糧食減產,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系統遭到破壞。然而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表現得卻令人失望,對COP27達成設立“損失和損害”基金的出資
問題,它們只關注如何支持損失和損害,對責任或賠償條款沒有興趣。
要使地球的氣候和環(huán)境適宜人類的生存和持續(xù)發(fā)展,我們需要高度重視氣候安全,全球需要有“氣候團結的協定”和“氣候團結的行動”。
第一,推動國際政治轉型,必須改變個別國家意志凌駕于全球意志之上的現狀,建設一個公正的國際政治環(huán)境,近十多年來世界發(fā)生的變化證明,氣候政治正改變全球格局。新的氣候政治格局建立必須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明確的“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為核心。
第二,加快可再生能源轉型革命。低碳轉型意味著,占全球約3/4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能源部門向凈零排放邁進的同時不斷提高能效,為實現全球
碳中和的目標提供能源貢獻。
第三,不斷完善全球碳定價機制,使碳定價真正成為“促進經濟增長、保護環(huán)境、擺脫貧困”而非為利益集團牟取非法利益的工具。
第四,加大保護和恢復自然的力度,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達到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tài)系統保護的協同效應,實現生態(tài)、經濟、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提升生態(tài)系統韌性和人類福祉。
第五,加快以碳中和為核心的技術研發(fā)和推廣普及,這是當前新能源革命的根本之道。離開低碳技術創(chuàng)新,全球氣候行動將是一場鬧劇,發(fā)達國家要研發(fā)“顛覆性”低碳技術,發(fā)展中國家要普及推廣“適用性”低碳技術,這也是“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的應有之義。
面對氣候危機時刻,我們需要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實現各領域相互協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