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尚北道蔚珍郡北面小谷一里的全村村民都在山火中失去了家園。雖然政府承諾幫助災民重建家園,但在新居重建之前,政府只能向災民提供簡陋的集裝箱活動板房。80歲高齡的南相億老人說,臨時安置處條件太差了。“來到這里之后,感覺不如發(fā)生火災之前的家。集裝箱里的生活不叫生活,只能算是勉強活著?!?/div>
隨著天氣轉(zhuǎn)冷,老人們也擔心集裝箱臨時房的保暖
問題。南應續(xù)老人說,房子不擋風,他很擔心嚴寒天氣的到來。“這房子沒有一處可以擋風的地方。所以很擔心氣溫降到零下的情況?!?/div>
同樣面臨災后重建的還有在今年8月特大暴雨中受災的民眾。8月8日,韓國首都圈地區(qū)迎來115年來降水量最多的特大暴雨,造成14人死亡、6人失蹤、26人受傷,6000多處住宅、商鋪被淹,7000多人被迫逃離家園。
在這場暴雨災害中,受災最為深重的當屬首都圈的半地下室居民。8月8日晚9點左右,居住在首爾市冠岳區(qū)和銅雀區(qū)兩座半地下住宅的四名女性因住宅被急速涌入的雨水完全淹沒而不幸遇難,其中最令人惋惜的是帶著殘障的姐姐一起生活的一名46歲女性和她10多歲的女兒,三人因無法及時逃離而罹難。
鄰居曾試圖搶救被困三人,無奈雨水倒灌速度太快,積水太深,只能眼睜睜看著她們被大水淹沒。鄰居金仁淑女士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依然心痛不已:“奶奶哭著說,快點幫幫她們,快點去半地下室看看她們……但我們?nèi)サ臅r候水已經(jīng)太深了,她們出不來,我們使勁開門,但怎么都打不開,因為水太深了。”
居民李銀秀事發(fā)前才剛剛裝修了自己的家,電器和家具也都全部換了新的。暴雨過后,她和丈夫一起回到家中查看,家中的慘狀令她不禁悲從中來。“因為家是半地下住宅,雨水完全把家灌滿了。這里是廚房……冰箱、洗碗池,全都……來幫忙清理的人看了說,全扔了吧,都不能用了……”
雖然半地下住宅的安全隱患以及易受極端天氣影響的問題早就被人們所詬病,但韓國政府一直未能拿出有效的應對措施,直到這場百年不遇的暴雨再次引發(fā)種種慘狀,政府終于意識到必須解決這個問題。首爾市市長吳世勛在記者會上表示,政府將在20年內(nèi),逐步禁止半地下室用于居住。
9月6日,今年第11號臺風“軒嵐諾”過境韓國。受臺風影響,韓國東南部地區(qū)普降暴雨,慶尚北道浦項市一小區(qū)的地下停車場被淹,造成8人遇難。這是極端天氣在2022年給韓國又一次重創(chuàng)。
韓國網(wǎng)友們紛紛開始在網(wǎng)上搜索“氣候變化”“氣候危機”等等詞條,想知道為什么韓國會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氣候災難。
韓國慶熙大學氣候變化特聘教授趙千浩指出,全球變暖是引發(fā)極端天氣的根源,而防止全球變暖的唯一途徑就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如果人患上重感冒,身體就會失去平衡,之后就會發(fā)燒,會感到惡寒。同樣,由于地球變暖,氣候均衡被破壞,引發(fā)了很多極端天氣的出現(xiàn)。由于地球變暖,海洋中的水蒸氣大量蒸發(fā),空氣中的水分變多了。由于大量水蒸氣的沖擊,經(jīng)常發(fā)生降雨量極大的暴雨。因此,如果人類不盡快采取措施阻止全球變暖,今后暴雨會更加頻繁地發(fā)生。為了人類的生存,我們必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div>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詹承豫認為,雖然韓國這場百年未遇的暴雨的直接原因是氣候變化所導致的,但一場暴雨就造成人員溺亡則反映了韓國在包括城市半地下室管理在內(nèi)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治理方面的短板。
詹承豫表示:“韓國首都圈的土地占到全國土地面積的12%,居住的人口超過了韓國總?cè)丝诘?0%,首爾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首爾是韓國的政治、經(jīng)濟、科技和文化中心,同時房價也非常高,所以不少人出于住房成本考慮,會選擇居住在半地下室。有調(diào)查顯示,首爾半地下室住戶中近三分之一是基礎生活保障金的領取戶。
但是在暴雨災害來臨時,半地下室等地下空間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不僅因為雨水倒灌容易被淹,同時因為地下和半地下室往往缺少必要的逃生通道,所以在極端暴雨中容易引發(fā)溺亡。
韓國政府目前已經(jīng)意識到到半地下住房在暴雨等災害中的安全隱患問題,從應急管理角度看,半地下室禁止居住是消除安全隱患的有效方式之一,但這一
政策涉及面較廣,落地一定會遇到阻礙?!?/div>
詹承豫認為,韓國在持續(xù)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應進一步細化應急措施,提升災害應對能力?!绊n國災害應急管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韓國政府雖然在暴雨初期及時發(fā)布預警,但從人員傷亡及損失分布來看,仍然存在著應急管理措施不夠精準和及時的問題,韓國政府還是應當進一步細化應急預警、應急疏散和轉(zhuǎn)移安置等應急措施,同時做好災害恢復重建問題。
未來,應該吸取此次災害的教訓,進一步完善相應的基礎設施,尤其是防澇排澇措施,優(yōu)化應急管理機制,提升特大城市防范極端氣象災害的能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