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 (COP27)閉幕在即。COP27在發(fā)展中國家召開,以“落實”為主題。備受發(fā)展中國家關注的損失和損害議題是否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國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對此,新京報記者專訪了生態(tài)環(huán)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他表示,中方堅定維護“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和我國發(fā)展權益,堅定支持發(fā)展中國家合理訴求,同時加強與發(fā)達國家溝通,積極為解決難點
問題提供建設性的搭橋方案,努力推動COP27取得反映發(fā)展中國家利益的成果。
各方對損失和損害資金機制等議題仍存分歧
新京報:這次大會在發(fā)展中國家舉辦,是否回應了發(fā)展中國家的訴求?易受氣候影響脆弱國家一直呼吁發(fā)達國家提供應對損失和損害的資金援助。此次COP27首次將“損失與損害”問題列入議程,針對這一問題的談判是否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李高: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日益顯現,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共識,但全球氣候治理仍面臨復雜挑戰(zhàn)。COP27在發(fā)展中國家召開,以“落實”為主題,應充分回應發(fā)展中國家關切,反映發(fā)展中國家訴求,就發(fā)展中國家最關心的資金、技術、適應、損失和損害議題取得實質成果。
本次大會期間,締約方就一百多項談判議題展開磋商、談判,涵蓋氣候變化相關各個領域,中國代表團全面參與各個議題的磋商。會前,“77國集團和中國”向大會提交了新增損失和損害資金相關議題的提案。通過發(fā)展中國家積極爭取,大會最終將該議題納入議程,成為一大亮點。
當前,大會已進入關鍵階段,各方對包括損失和損害資金機制在內的多個議題仍存分歧,發(fā)達國家在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支持上態(tài)度消極,試圖弱化“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中方堅定維護“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和我國發(fā)展權益,堅定支持發(fā)展中國家合理訴求,同時加強與發(fā)達國家溝通,積極為解決難點問題提供建設性的搭橋方案,努力推動COP27取得反映發(fā)展中國家利益的成果。
中國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有實效
新京報:在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方面,中國提供了哪些中國智慧和方案?在幫助發(fā)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上即將開展哪些措施?
李高:作為負責任的發(fā)展中大國,中國一直是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積極倡導者和務實實踐者。中國持續(xù)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議,截至目前我們已與38個發(fā)展中國家簽署45份氣候變化合作文件,同時累計在華舉辦45期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線下培訓班和7期線上培訓班,為120多個發(fā)展中國家培訓約2000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
2021年,中國與非洲國家共同發(fā)布《中非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宣言》,建立新時代中非應對氣候變化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啟動中非應對氣候變化3年行動專項。2022年4月,正式啟動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將在推動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交流合作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中國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有實效,受到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層面的歡迎和高度評價,這與發(fā)達國家遲遲不兌現資金承諾形成鮮明對比。
11月14日,中方舉辦了COP27中國角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高級別
論壇,多個發(fā)展中國家高級官員及國際組織、企業(yè)代表踴躍參與。今后,中國將繼續(xù)在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框架下與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深入開展氣候變化
政策交流和務實合作,分享中國經驗和中國主張,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最不發(fā)達國家、小島嶼國家和非洲國家等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提供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支持,創(chuàng)新性謀劃設計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務實項目,推動低碳示范區(qū)建設,豐富能力建設培訓形式和內容,共同為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降低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作出積極貢獻。
中美雙方談判團隊將在COP27期間深入交流意見
新京報:COP26期間,中美發(fā)布《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未來,中美氣候談判和合作的走向如何?
李高:中美之間的合作是最大的發(fā)達國家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兩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的交流合作對推動多邊進程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于促進雙邊關系。去年COP26期間,中美兩國聯合發(fā)布《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表示將在“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基礎上,采取強化的氣候行動,有效應對氣候危機。
11月14日,兩國元首在出席G20巴厘島峰會期間達成重要共識,同意雙方共同努力推動COP27取得成功。中美雙方談判團隊積極落實兩國元首共識,在COP27期間就多邊重點談判議題廣泛深入交流意見。
中國堅持言出必行,以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引領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制定并落實了重點領域、行業(yè)、部門實施方案,取得積極成效。中方近日向《公約》秘書處正式提交了《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2022)》,反映了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進展。
中方已經編制了甲烷行動計劃,正履行審批程序,將在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之外開展甲烷排放控制。這是中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的新的重大貢獻,彰顯了中國的責任擔當。中方愿與包括美方在內的各方一道,積極推動全球氣候治理,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挑戰(zhàn)。
《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2022)》體現決心和努力
新京報:黨的二十大要求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在推進COP27取得成果方面,中方發(fā)揮了什么樣的作用?
李高: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統籌產業(yè)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tài)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要加快發(fā)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積極穩(wěn)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為我們做好下一步應對氣候變
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有關部署,繼續(xù)堅定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zhàn)略,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
今年是《公約》達成30周年,《巴黎協定》已步入全面實施階段。今年的氣候大會在發(fā)展中國家埃及主辦,對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意義重大。中方在大會進程中與其他發(fā)展中國家保持一致、全力支持主席國埃及、與所屬的“77國集團和中國”“立場相近發(fā)展中國家”“基礎四國”緊密配合、共同發(fā)聲,推動COP27彰顯“落實”主題,并在發(fā)展中國家普遍關心的適應、資金、損失和損害議題上取得實質成果。
新京報:COP27團結各方聚焦“落實”,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11月11日,《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2022)》被提交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這份報告有何亮點?
李高: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在于落實行動??蘸翱谔柌皇切坌?,落實目標才能展現真正的雄心,這也是COP27將“落實”作為主題的意義所在。
中方是氣候治理的行動派,積極把已提出的目標轉化為有效的政策和行動。11月11日,中方向《公約》秘書處正式提交了《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2022)》。報告反映了2020年中國提出新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以來,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進展,體現了中國推動綠色低碳發(fā)展、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決心和努力。
報告內容包括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新部署、積極減緩氣候變化、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完善政策體系和支撐保障、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五個方面。報告系統總結了中國更新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以來的新部署新舉措,重點講述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頂層設計,以及取得的新進展,總結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生態(tài)系統
碳匯鞏固提升、碳
市場建設、適應氣候變化等方面成效。后續(xù),中國將堅持采取有力有序務實行動,深入落實“1+N”政策體系,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應有貢獻。
中國將與各方在早期預警系統建設方面分享經驗技術
新京報:11月7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公布《全民預警行動計劃》,中國將如何加強早期預警方面的舉措和合作?
李高:發(fā)展中國家是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者,適應氣候變化的需求緊急迫切。但長期以來,國際社會對適應問題重視不夠,對發(fā)展中國家適應行動支持不足,這種狀況應當盡早改變。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提出的全民早期預警行動倡議與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發(fā)展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一致,對發(fā)展中國家防范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意義重大。中國贊同該倡議,并支持WMO牽頭實施早期預警行動計劃,相信該計劃的實施將為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小島嶼國家、最不發(fā)達國家、非洲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有力支持。
中國一貫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今年,中國發(fā)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zhàn)略2035》,對標“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努力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正在積極推動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強化重點領域和重點區(qū)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中國還通過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為其他國家提供微小衛(wèi)星、氣象機動站、無人機等設備,支持其提高監(jiān)測預警和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同時,中國建立了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預警信息發(fā)布系統,依托各類氣象、氣候中心為其他國家提供監(jiān)測預報服務,并建立風云氣象衛(wèi)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推動亞洲多災種警報系統建設。
中國將積極考慮在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框架下探討支持早期預警行動計劃實施的方式,與有關各方在早期預警系統建設方面加強交流合作、分享經驗技術,共同為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降低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作出積極貢獻。